close

當初是聽別人在談到心理治療時推薦這本小說,因而從總圖借來看的。後頭還有幾個人預約,所以事實上我逾期還書。沒辦法,我來得及還書的時間都不會去學校。

  說是說這本書是心理治療,但是看完最感嘆(?)的東西和心理治療沒什麼關係(其實我也對心理治療沒太大興趣),我感興趣的是書中提到的一些想法。這本書虛構了尼采的故事,假設當時尼采與一位醫生見面(書中也提到了年輕的弗洛依德),這位醫生受一名女子的委託,希望能在尼采不知情的狀況下替他『治癒絕望』。簡單來說,尼采透露出來的求死意志令那名女子擔憂,但是她又確切地明白尼采的個性,因此希望這名醫生能假借要醫治尼采的生理疾病,在不知不覺中治好他自殺的傾向。

  我想這本書中吸引我的想法很可能就是尼采曾提出的論點,不過我從未接觸過尼采的書──我總覺得我一定看不懂──所以也只是猜測,作者大概是利用這個故事,輕輕地把尼采的觀點以精簡的方式放進去了吧。

  剛開始時,這位醫生與尼采談話的內容有些實在不得不掃過去,因為有些談思想的句子實在拗口,但總之不會影響故事的進行。不過漸漸地,我發現有些書中的觀點正好觸動了以前我以前的想法。我得說,這讓我吃驚。

  『永遠沒有人做任何事情是完全為了他人。所有的行動都是自我中心的,所有的服務都是利己的,所有的愛都是自私的。』
  『你似乎對這項評論感到驚訝?或許,你所想到的是那些你喜愛的東西。挖深一點,你會發現你不愛它們:你愛的是,這種愛戀在你身體裡所產生的愉悅感受!你愛的是慾望,不是慾望的對象。』


  喔喔,就是這個讓我吃驚。

  我很驚訝竟然有人也曾這麼說過,原來我不是憤世嫉俗的人,這種想法早就有人提出來了。

  那是在2002年(用雜記查日期真好用)我讀少年小樹之歌時想到的,因為書中談到了情感,而我想到了朋友,想到了利用,想到了所謂喜歡與親近,最後結論是『朋友是拿來利用的』『人們喜歡的只不過是喜歡的感覺』──假設今天我喜歡某甲,那麼我或許喜歡的是『他帶給我的愉悅感』,因為我喜歡看他出現,喜歡聽他說話,喜歡他的一舉手一投足,追根究柢,我喜歡的是他整個人的存在所帶給我的快樂。

  我利用這個人,我說我喜歡他(或我自以為我喜歡他)實際上也只是喜歡他帶給我的愉悅,而不是這個人。

  不談喜歡,談幫助人也是一樣的(事實上當初我想的好像就是這件事),今天我幫助人不是因為我好心,只是因為我喜歡『我幫了人』的感覺,那讓我感到愉快。那些什麼了不起的自我犧牲也是一樣,捐贈,到貧窮的地方幫助那裡的孩子,一切的動機都是因為這個人享受『幫助人看人對他微笑』的感覺勝過自我犧牲的痛苦;或者是他想讓自己不再為這些貧窮或痛苦的事難過。

  老天,這些話被我說起來可真難聽,可是當時我真的是這樣想的。(←標準的想太多)

 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看到《當尼采哭泣》中的那段話時會那麼訝異的原因了。

  唔,我不會說我那時的想法是錯的,因為我的確不覺得那有錯(不過或許別人做事時不會想那麼多),只是我現在不會這麼想罷了。或許是我已經習慣了輕鬆點的思考。『我們對慾望比對慾望的對象要愛得多。』那又如何呢?反正結果是一樣的。把情感分得這麼精細並不會影響表現出來的結果,就像不管會不會推導公式都不影響如何運用並計算。

  所以我不再這麼想,不管怎麼說,這些想法對我沒有太多的好處,搞不好還會讓人認為我憤世嫉俗。(茶)


  下面這段話是書中醫生的秘書對他說的話,那個秘書提到了以前一個害怕離開房間的案例(非完整節錄):

  『──那時她突然中斷了療程。當你告訴我這件事的時候,我說過你一定感覺到有多麼的挫折,領著她到如此接近痊癒的地方,然後她放棄了。』
  『然後你說了些很棒的話。你說生命悠遠,病人時常有漫常的治療過程。你說他們可能從一位醫生那裡學到某些事情,把它們聽進心裡面,並且在未來的某一天,會準備好接受更多的治療。』


  其實我也想過這個,但是我沒有想得那麼認真,我是在和學弟妹談指考時提到的。


  書中有些地方讓我笑,因為我看到了《紙牌的秘密》的引用痕跡:

『你必然瞭解,上帝無疑是我們的創造,而我們所有人現在一起殺死了他。』
(↑漢斯的祖母說過的話)

『就像一場超大型擲骰子遊戲,一場存在的擲骰子遊戲。所有可能的狀態必然已經出現過,現今的狀態一定是項重覆。』
(↑說不完的故事中也提過,在古帝王之城。)


  我早該想到會看到已經看過的東西,畢竟喬斯坦賈德是教哲學的。

  其他還有些我想引的句子,不過暫時就不談些什麼了,單純做個記錄。

  『他只有幾天或幾星期可活了!跟他說抉擇又有什麼意義?』『如果他不知道他即將死去,你的病人又從何決定要如何面對死亡呢?』

  『把自己洩露給他人是背叛的序曲,而背叛令人噁心。』

  『服從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得多。』

  『生命是場沒有正確答案的考試。如果我能從頭再來一遍,我想我會做完全一樣的事情,犯下同樣的錯誤。』

  『感謝上帝,因為祂死了──那並不意謂著存在沒有目的!死亡的來臨──那並不意謂著生命沒有價值。』

  『責任、禮節、忠實、無私、親切──這些都是哄人入睡的麻醉品,人睡得是如此深沉,如果醒得過來的話,人只不過是到了生命的盡頭而已。在那時,人不過是得知了,他永遠不曾真正地活著過。』

  『從最後那場催眠看來,約瑟夫一直都知道他會被一切取代──萬物不會因為他而停止,它們會自己找到替代。貝莎的新醫生、護士伊娃‧伯格的新生活』

  『事實是,我被自由給嚇壞了』

  『每個人都必須決定,他可以承受多少真理』

  『生活快樂的關鍵,在於先去選擇必要的東西,然後去熱愛所選擇的東西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rryting 的頭像
    kerryting

    The Half story

    kerry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