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沒發出來的雜記中挖到的,不知道多久前的東西。草草將結尾隨便補完發出來。
--
看完了《三個六月天》。原本打算這本書看完我會有很多話來這兒說,不過現在腦中一片空白──因為人名我記不起來,而這本書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角色們與他們的感情(如果連角色都搞不清,想要有什麼沉重的心得大概也不是什麼易事)。舉個例子:這本書是由一短篇、一中篇、一短篇的架構組成的書,而方才看完後,我隨手又翻到開頭,赫然發覺我根本沒注意到結尾篇的重要角色也是開頭的重要角色(只是年齡變了),頓時覺得,啊,我還是得重看一次吧。(嘆)
不過,短時間內(一年、兩年?)我都不可能再回頭看這本書。所以還是擠出點什麼比較好。這兒已經太久都充斥著沒意義的記事了,總該平衡一下。
先大概說一下內容,沒興趣就自己跳過。
前面說過,這是由一個短篇(64頁)、一個中篇(232頁)、再一個短篇(99頁)所組成的小說,三篇的主角都不一樣,寫的卻是彼此都有著關係的一群人。第一篇是新近喪妻而去旅遊的老爸爸保羅的故事,用著現在與過去的筆法交錯寫著這趟旅遊遇到的人,與過去他的妻子和家庭。第二篇寫的是保羅過世後,他的長子──是個男同性戀(個人覺得是雙性戀)──費諾的故事,奇怪的是重心雖然在他離家到紐約經歷的轉變與感情歷程,卻沒讓我感覺那種灰沉混亂的情慾生活。第三篇,寫芬恩的故事,一個過去曾在那趟旅遊中遇到保羅(也吸引了保羅)的女藝術家,當然她那時很年輕,現在已經很多事都不一樣了,包括她和費諾的情人(床伴?)牽扯在一起的奇妙混亂。
要在這麼短的段落裡硬是把故事講完,還真麻煩。可是我就是想說角色,這本書的角色實在是太多了,像別本隨便就跳過去會變得一團混亂,不稍微提一下大綱似乎還是怪怪的。
老爸爸保羅是個忠誠的好人(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是如此),而他娶到了一個精力充沛又有能力的妻子。或許是因為她太過熱得發亮,所以一直到她死,我才看到保羅這個角色;就像一直到老爸爸保羅死了,我才看到脫離青春期的費諾一般。保羅總是試圖要挽回什麼,他的生活、他的妻子、他的決定權、他的自我等等。但是他做到了多少,很難說,因為他身邊的家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他的拌腳石。
接著是費諾。喔,費諾,這個角色多麼可愛。
現在我回頭去翻了翻開頭,才發覺真正從頭到尾都出現的角色只有費諾,保羅的長子,過於早熟又離家到美國紐約去的角色。
費諾自己的故事在中段,花了兩百多頁的篇幅在寫他與他的情人、床伴,以及他和他父母手足相處的故事(或者說難以相處的故事)(我想我還沒說他的情人和他的床伴是不同人)。同性戀似乎是近幾年常見的小說題材,而我自己因為並沒有刻意去找這類小說,所以看過的很少。但是一般說到小說裡的同性戀題材會想到什麼呢?灰暗、掙扎、遊走在墮落與現實之間、痛苦、誤解、世人的眼光、那種毀滅性而難以回頭的愛。老實說,我真不知道現在小說寫些什麼,我只知道在我的印象中,這種題材大多和上面那些詞有類似的感覺。(喔,是了,這裡可不談BL,它不乏好作品,但BL和我說的同性戀小說不太一樣,雖然總有人弄錯。)
但是這本書呢?瞧瞧,多麼雲淡風輕。從小就成熟孤立異於其他孩子的費諾,後來離家到了紐約過自己的生活。因緣際會下他完全沒有頭緒地就與同性有了性行為(當然,要說得白話點,也可以說他路上碰到了男女通吃魅力十足又有經驗的傢伙,結果就模模糊糊地被,咳),接著他又認識了圈子裡的某些人,也遇上了他的情人。他的經歷──我還沒提他家人對他又如何變了、舊愛如何被搶、新歡怎麼死亡──怎麼看都難以脫離前面講的那串灰暗掙扎痛苦的成份,不是嗎?
但偏偏就是沒有(要是有,我也看不下去)。費諾的故事看起來就像我早上起床買早餐回來吃一樣普通。
作者的筆法不像在寫作,反而像在繪畫。她會抽出某個畫面或某個角色的沉思場景,慢慢著色,把那段時間拉得長長的像塊布匹展示開來,再輕輕躍過它。所以這本小說是有故事,但是參雜在故事間更多的是近似獨白的場景切割,至少和別的小說比起來是這樣的。
換句話說,這個故事進行得不快。不過它就是有某些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的原因,讓我能很順地一直看下去(雖然看完就忘了大半,嘆)。這本書借出去了,或許暑假沒事會再翻翻吧。
在暑期翻這本書還頂有感覺的,「三個六月天」,光看書名就覺得很熱。Orz
- May 27 Sat 2006 22:52
《三個六月天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