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咦,我的個性難道不正是會在這種時候找這種書來看的人嗎?(茶)

--
  『告訴你我有多想抽菸,我都哭了;沒錯,我真的哭了。不只一次,而是好幾次。我神經質得不得了,幾乎不能好好工作,我也藏不住這種感覺。過一陣子我就發抖;旁人說他們看不出來,但我就是感覺得到。』

  這是書中引述一個戒菸者說的話。
  你覺得這看起來像什麼?是的,像毒品戒斷時期的狀況,只是似乎沒有那麼激烈罷了。

  『對藥物的依賴到了極端,不只是喪失了自主權,而是整個自我都沒有了。只要是深度上癮,所有的毒蟲都變成一個樣了。』

  (容我此段離題)
  我剛好看完《三腳入侵》,三腳四部曲的前傳。回頭讀到之前夾了紙的這段話赫然發覺竟是如此相像。在三腳世界裡,那個主角男孩子看到他的親戚帶了頭冠,不再酗酒,整個人溫和有禮時,他的反應──容我這麼形容──像看到裝上那個親戚殼子的機器人一般。當所有人都變得如此相像,因而完全沒有衝突,到底是不是好事?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和平?在《三腳入侵》裡對此極度質疑,在《說不完的故事》裡,異思卡爾人相似而產生的融和感與專一的愛分開,但是僅此而已,沒有再說下去了。(反正這本書在說的是角色成長,沒有好壞)

  回原題。
  一個人一旦只剩下一種慾望──在這本書裡是抽菸或吸毒──他就會開始轉化,因為他的生命只剩下「那個」慾望。要說得更明確些,這個慾望連基本生理需求都能佔據,好比吃東西。是的,對菸的需求到強烈之處,甚至可以不顧已經空盪的荷包而把僅存的錢拿去買菸,我遇過這種人,書中也提過這種人。書中還舉了別的例子,在過去某段煙草缺乏時期,文質彬彬又優雅的紳士癮君子會不顧一切地當街蹲下,撿別人抽過的菸屁股品嚐。

  所以菸和毒品多麼相像,只不過菸是合法化的物質罷了。

  書中也分析了尼古丁的作用,在這裡就順便提一下。可信度多少我不知道,畢竟我沒研究。據書中說,尼古丁是一種到現在還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東西(1993年的書),因為一個癮君子會在想要提神時來上一根,也會在想要放鬆時來上一根;會在心情好時來上一根,也可能在沮喪或憤怒時來上一根。我喜歡作者對這種狀況的解釋:尼古丁是一種讓人回復到中庸地帶的物品。所以當你累了時,尼古丁會給你精神;當你過於亢奮時,尼古丁能讓你感到緩和。

  當然事情沒這麼簡單,不過我只會記得我想記的部份。我喜歡這種想法:尼古丁是種幫助人們走回正常狀態的藥品。它甚至能讓癮君子在煩悶、長時間工作時的專注力比一般人還要強上...數倍?數十倍?我忘了。總之是經歷數十個小時,那專注力還能有如剛開始一般。聽起來很棒,是不?而且統計上似乎在工作時抽菸的比例總是佔大宗,它的確能提高(或至少維持)長時間的工作效率,甚至是靈感。

  只除了它會上癮之外。前面的實驗我還少說了一個部份,癮君子在沒有菸、沒有尼古丁的狀況下參與同一個實驗,結果比一般人還要差很多。他們有菸很好,沒菸卻完全不行了。

  菸和毒品或許還有一個差異,人們大多是為了享樂而吸毒,卻似乎是因為工作而抽菸。現在如何我就不清楚了,不過這似乎還頂符合一般刻版印象,就像人很少為了工作而喝酒,大多是喝咖啡一般。

  『我們都可能作一些自我毀滅的事,部份原因來自我們承受的壓力;過度飲酒雖屬病態,但對飲者卻是有意義的舉動,他們可以藉此應付他們的生活。在面對無聊、沮喪、焦慮、家庭煩惱等種種人生當中不可避免的困惱時,有些人會讓自己忙碌,有的人變得麻木,另有些人則可能把自己灌醉。』

  我也喜歡這段話。
  (容我離題說一句,到現在我還是記著紙牌的秘密裡,那男孩是怎麼冷眼旁觀父親為了過去而醉酒。他說,在他看來,父親的回憶在酒精的刺激下反而更為鮮明。)

--
  看完了我還是不知道人們是為了什麼而去吸菸──當然想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不太可能的,不過我真的想要知道,因為我實在不能體會(總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一樣好奇吧?)
  或許等我上癮了可以感覺得出來吧,但這樣代價可大了。

--
  說是說不再買菸,但是今天發覺白當有點澀,尊爵溫和、微甜卻又淡,這讓我想再買包白大衛來比較看看。唔,我能體會為什麼別人說這兩包菸像吸管了,連我自己也得吸大口點才有感覺。(喂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rryting 的頭像
    kerryting

    The Half story

    kerry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