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個試閱活動,簡單來說就是送樣書到家,看書的人(像是我)負責寫心得的活動。心得可以參與選拔,前幾名有獎金與獎品。參加票選的網友也有機會得獎(真聰明),有人想碰運氣的,下面網址可以去投投票。(不過我得提醒一番,有些人的心得會提到書中後段的劇情,小心中獎。)
對我而言,反正打從我看過幾篇心得後就決定放棄得獎的機會(只有前兩名才有獎金,我還有自知之明,再說我實在不想認真寫這篇),所以這篇網誌還是照過去寫讀後感的方式寫便罷。(上次我認真寫心得是多久前的事了?無盡的夜?)
活動網址:http://historian.chinatimes.com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。老實說,大塊這次的宣傳做得還真不錯,我們後面再談。
--
前幾天看完這本書。
從翻閱前幾章開始,這本書在我心目中就是奇妙的圖書館宣傳小說──我的意思是,看看裡面的角色,醒著的時間有一大部份都在圖書館裡渡過。找資料、做研究、休息發呆都在圖書館。到任何一個地方,不是先跑圖書館就是檔案館,身邊不是研究者就是館員,生活中除了圖書館就是圖書,這個可不能說我是職業病,它真的就是充滿了隱誨圖書館宣傳的小說。(←明明就是職業病......)
我最想說的已經說完了,所以讓我們回到原本的讀後感來。故事大概是這樣的:女孩的父親因緣際會得到一本不應屬於這時代的書,書中唯一的文字讓他開始了對卓九勒(一般譯作德古拉,吸血鬼德古拉)的調查,卻赫然發現他的指導教授羅熙過去也曾遇過同樣的事情、進行過同樣的調查。女孩偶然翻到了父親過去的資料,父親因此極不樂意地開始述說過去那段歷程,他談到了就在他開始研究卓九勒後,羅熙教授神秘失蹤了。而就在此後不久,女孩的父親也消失在她生命中。(接下來我好像應該接:於是,一段神秘的追尋就此展開......)
這應當是一本懸疑小說,故事的主軸就存在於女孩閱讀父親的手稿與信件,以及自己出發尋找父親的過程。問題是,父親的手稿裡又有手稿,手稿中還有信件與手稿與資料,再加上一堆信中信與地圖或冊子──雖然聽起來複雜,不過看起來還頂有趣的(或許有人會受不了吧)。這場對卓九勒的研究上溯好幾代,橫跨許多國家,裡頭對各地景色的描寫幾乎可當作一篇遊記──雖然以故事本身來說,可能會讓部份習慣緊湊情節的讀者感到多餘。
以故事本身來說,作者是有功力吸引讀者看下去的。她(說真的,我有點受不了現在只要看到作者是女性、角色也是女性,就直接冠「寫得很細膩」的言論)在故事中追尋吸血鬼與被吸血鬼追逐上,其實寫得很緊湊。讓我們說白話點,如果拿掉大段大段塞入的歷史知識與景色描寫,它可以是一本篇幅削剪一半以上、讓人拿起來就放不下的小說。如果在父親對女兒說吸血鬼的故事時,真的有吸血鬼隨同在附近聆聽呢?如果任何一個研究者只要專注於卓九勒研究,身邊人就會出事、死亡、失蹤呢?不可否認作者的確有抓住讀者心態的功力,你很難說拿掉那些景色描寫與歷史考據到底是好是壞(我想,接受的人會變多,著迷的人會變少),不過那必然會成為一篇冒險小說──事實上現在回想起來它的骨幹的確是一篇冒險小說,雖然這種說法和書名很不搭──無庸置疑。
由於故事本身上跨好幾代,所以書中的圖書館滿是古色古香的舊時代味道。我已經很久沒看到小說中提到圖書館員時,說到請館員幫忙查資料這回事了,因此看這本書格外感到溫暖(這我就承認是職業病了)。即便不談時代問題(書中的圖書館還在卡片目錄時代),其實角色這樣的研究習慣與身份的關係或許更大一些。看看吧,書中父親是正在寫博士論文的研究生,他的指導教授不用說也是學者,國外遇到的不是研討會參與者,就是學術圈中的人。他們會使用圖書館作為找資料的第一方向是理所當然的,這和現代大學生奉Google為神是一樣的行為模式。即便是主角,那個年輕女孩,她跟著父親長大,經過了那麼長時間的耳濡目染,自然也會學到一樣的研究方法,有事沒事盡往圖書館跑。
我喜歡書中對歷史學家的詮釋,我想讀歷史的人應該會喜歡書中部份對歷史學家精神的說法。這些部份看起來,像是我高中歷史老師(也是導師)會對我們說的話。書名取得貼切,但是涉及劇情,容我晚些再提。
若要從嚴格的角度來看,書中角色在辦事邏輯上實在有些缺漏──這麼說吧,有些圈子實不需繞得那麼大,有更簡單些的方式可以解決(我和路那一致認同這點)。不過基於我只看過一遍,不好批評太多(天曉得是不是我沒看懂),再者,不搞得神秘點、緊張些,這本書的賣點也削去一大半了。據說《歷史學家》甫出版便大賣,我衷心盼望那些讀者不致在翻閱後失望。這是本故事本身很吸引人的小說,但不是那種大多數人都能一翻就停不下來的通俗輕小說,至少,在前半部份的景色描述會很明顯地拖慢整體節奏(我可不是說那部份寫得不好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作者節奏寫得太緊湊又會被我嫌,寫得緩一些又要被我唸著叫大家三思而後行),後半部份的故事線則清楚多了,不過不幸我看到歷史考據時從沒有「來吧,把它們搞清楚吧」的氣魄,所以這些段落給我看是可惜了。
這本書的宣傳的確做得不錯,很聰明,利用現在遍佈網路世界的Blog個人發佈平台求得讀者心得,代價只是一百本試閱樣書(雖然裝訂得還頂漂亮的,可是大概發樣書當時翻譯與校對尚未完成,從三百多頁起我就看錯字看到我的神經嚴重抽痛),另外又提供總共三萬多的獎金與獎品,讓這些讀者認真(真的很認真,認真到我慚愧)地寫出漂亮的心得。即便回收心得數僅有一半,就算五十篇好了,你看網路上哪兒找一本書甫出版就有五十篇認真心得的?再加上這些Blog本身通常已有定量讀者,這些讀者對部落格主的信任也較他人為多;更不提大塊尚提供對心得投票的讀者抽獎獎品(獎品當然是這本書),更能吸引讀者群大量閱讀這些心得,就算只讀個十篇,想不被洗腦(無貶意)都很難。
這招聰不聰明?當然聰明。
我無意參與名次爭取(我受不了不能寫自己想寫的話。這樣可不是自由多了?),但是基於當初參加活動,形同已經同意後續過程,所以不在時限內寫出心得於我良心過不去──這麼說並不是我不喜歡這本書,事實上作者在氣氛營造上很熟練。只不過我是個很懶的人,看其他人心得看久了,更懶了,太多人寫過的書籍心得我本就會想避開,所以若未參與這次活動,這篇(顯然廢話和離題很多的)文章更可能會變成對Munkustrap的歌功頌德(←這是偏心),或是留在草稿區好幾天未發出的海之魅惑讀後感,或是對已逼近截稿的創作的哀號,總之不會是《歷史學家》的心得。
顯然我還是有良心存在的。
以上,該寫的與想寫的東西到此結束。以下是涉及本書劇情但又不說不快的想法,基於本書無所謂兇手與謎團,我不反白,僅改作灰色字體。會介意的朋友請跳過。
-
前頭提到了書名,那就讓我們繼續從書名下去。這書名定得好,在書中即使你看到真正讀歷史的人沒那麼多,人類學家、沙士比亞研究者,但骨子裡看起來,他們探究歷史事件的態度,其實每一個都是歷史學家──喔,瞧我又在廢話什麼。我只是想說,最後卓九勒自居歷史學家這一招下得太好了,光是想到它,我便忍不住想笑。
卓九勒的個人圖書館更好,我看到這兒當真笑了出來。卓九勒是個聰明人(聰明吸血鬼?先別挑我語病),他瞭解該找什麼樣的人才為他做事。他的收藏不是普通館員所能編目(至少也要專門圖書館館員,但我聽過醫學、藝術,就是沒聽過歷史圖書館),通多國語言又精熟歷史文獻的羅熙教授是個好人選,至少就書中少部份透過他的眼所觀察到的館藏狀況,羅熙是個可以很快分析出卓九勒的分類原則的人。這對他的工作,不啻為一項極佳助力。
書名取得好。卓九勒喜歡書,熱愛書,卻生在書籍不那麼暢行的古代,『我知道我不可能進天堂。為了永久保存我的歷史,我就作了歷史學家。』
好個歷史學家。
- Aug 27 Sun 2006 10:15
試閱活動:搶先看《歷史學家》(與此次宣傳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