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我又去參加試閱活動了。這次是史蒂芬金的黑塔系列前兩本:《最後的槍客》《三張預言牌》。

  說真的,太久沒寫讀書心得,我想我已經忘了過去怎麼寫了。翻了一下,上次寫是快半年前的事,而且還是因為試閱才寫。以前一個月有三篇的,現在三個月都沒一篇。或許趁此機會抓一點感覺回來也好。(抓得回來嗎?Orz)

-
  史蒂芬金是以驚悚小說聞名的。雖然社上雷斯里很喜歡他,不過我還是一直沒怎麼注意。會選他的書來試閱,單純只是因為我想要看「小說」,我想看一些不見得多麼有華麗文筆,不一定有什麼深刻內涵,但是能讓我看「故事」看得很愉快的小說。

  所以由此可見史蒂芬金就這樣被我歸在這類作家裡頭。XD(不過我得老實說,我似乎從沒認真看過他的任何一本小說,只有因為社課看過一些短篇罷了。)

  黑塔系列是史蒂芬金所嘗試的奇幻作品,這次試閱為前兩部曲,最後的槍客與三張預言牌。內容主要是講槍客羅蘭追尋黑塔的故事。書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有一些重疊的地方,類似現實世界中的過去──中世紀氣息,或是未來──毀滅後的第二文明。書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也有一些交錯的地方,有如某種因為死亡而連結的過渡通道。

  我想有些話必須擺在前頭,第一部《最後的槍客》對當時的我,有一種無趣的煩悶。我說了我是因為想看故事而選史蒂芬金,我想要不動大腦地沉在那些精彩刺激、好萊屋式的故事裡,但是不幸地第一部無法滿足我當時的目標(也或許只是因為那時我想睡覺)。我是不討厭它,也不至於看到睡著,但是我也沒有看小說那種沉入其中的感覺。直到第二部《三張預言牌》才出現改變。

  看完了好幾天,現在回想,第一部最後的槍客其實並不「無趣」,而是可惜在那時的我覺得「不完整」。史蒂芬金架構了那樣一個世界,死亡與荒漠與殘破的現實世界片段,他在氣氛的描述上是很成功的,但或許是因為他只把它設定為第一部,設定為某種序曲似的存在,所以如果讀者無法融入(無法了解),便會使很多內容雖然寫得漂亮,卻會讓讀者沒有共鳴,無法感受。

  不過這種狀況因為第二部而改變。我得老實說,這次試閱一次給兩本是聰明的決定。

  第二部,作者開始揮灑他說故事的能力。劇情相較於第一部,變得緊湊而吸引人。

  (在這裡容我插個話。對這本書我不得不抱怨,它把人格分裂(正式來說是解離性人格,不過人格分裂比較通用)譯成完全錯誤的精神分裂,兩種完全不同的症狀又被混淆,實在是不倫不類。不曉得是否原文就把這兩個詞弄錯了,大眾誤解已經夠多,連小說翻譯也要來上這麼一筆,真是看得我很想拿筆從頭畫叉到尾。)

  總之第二部《三張預言牌》,完全滿足當時我不想動大腦只想看故事的願望。史蒂芬金對故事的行進安排得相當漂亮,主角羅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接軌恰好可以抓住讀者的眼光。直到第二部看完了,我又回頭看第一部。不曉得是此時期末考完睡得比較多了,還是因為是第二次看的關係,我發現原本被我叫悶的第一部變得比故事性較強的第二部更耐看。(稍微離題一下,看了一些最近的作品後,突然能看到文筆成熟、不會彆彆扭扭的小說,真是舒服。有名氣有經驗的作家還是有品質保證。而這,原本是作家最基本應該具備的能力。或許是現在書都出得太多太快了吧。)

  今天剛好在公車上和路那姐聊到這次試閱,那時我講了幾句話,大概就是我對黑塔前兩部的想法吧。總而言之,看的時候似乎第二部比第一部精采,可是看完以後我發現我比較喜歡第一部。『好像對外在世界視而不見,而是沉溺於荒涼的夢境地獄裡;那些夢境失去了控制,掙脫惡臭撲鼻的潛意識沼澤,傾巢而出。』這段是羅蘭在鎮上第一次看到活死人的描述,重讀時,我突然發現這段文字和這本書的味道有些莫名的相似。從書名你就看得出來,「最後的」槍客,羅蘭有種絕望的強韌,走在偶爾浮現殘破文明的荒漠,追尋早就不被當一回事的黑塔。羅蘭的掙扎與對黑塔追尋的執著構成這本書的主軸,他的世界比現實要虛幻些,遭遇卻又比現實要殘忍些。

  我想這本書會吸引我回味的,反而不是當初拉回我的目光的第二部,而是第一部中偶爾出現那現實世界的碎片,和那種違和感帶來的氣味。毒品與鬼草,死亡與復活,以及那個健康的男孩,那個一天天遺忘過去、一天天再度走向死亡的男孩。很難說這本書的故事吸引我,但是以耐看性來說,它對我而言的確是勝於第二部。

  本想重看一次再來寫心得的,無奈現在跳出許多事情得處理,沒法說要重看就重看,只略翻了第一部(好吧,Atwood在我手邊也是另一個原因)。感謝皇冠李小姐體諒學生剛好才期末考完,讓我們多延了一週寫心得(雖然一週前就已經看完了,但是要寫心得又是另一回事XD)。黑塔好像有七部吧,希望能繼續看下去。:p

  突然發現,結果上大學到現在,還是沒看過史蒂芬金的任何一部驚悚小說。X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rry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